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Main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
0 /
0
0 comments
平装
Amazon
Barnes & Noble
Bookshop.org
想添加您的书店? 通过 support@z-lib.fm 与我们联系
你有多喜欢这本书?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下载该书,以评价其质量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内容类型:
书籍
年:
2015
出版社:
epub掌上书苑
语言:
中文
文件:
MOBI , 121 KB
您的标签:
IPFS:
CID , CID Blake2b
chinese, 2015
线上阅读
添加到我的图书馆
Favorites
mobi, 121 KB
Toggle Dropdown
下载
转换到
EPUB , FB2 , PDF , TXT , RTF
转换后的文件可能与原始文件不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下载原始格式的文件
发送到
在1-5分钟内,文件将被发送到您的电子邮件。
该文件将通过电报信使发送给您。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注意:确保您已将您的帐户链接到 Z-Library Telegram 机器人。
该文件将发送到您的 Kindle 帐户。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请注意:您需要验证要发送到Kindle的每本书。检查您的邮箱中是否有来自亚马逊Kindle的验证电子邮件。
正在转换 转换为 失败
高级账户特权
发送到电子阅读器
提高下载限制
转换文件
更多搜索结果
其他特权
捐款
详细了解特权
关键词
宇宙企盛营升拥哲瓷亡粒胞魂悟核炼胃败偶忆牟迦遭dna伟烈诞免控临氢范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
简介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章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第二章 宇宙
第三章 心智
第四章 造物主
第五章 欲望
第六章 意识与灵魂
第七章 科学
第八章 人类的本性
第九章 自由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
第十一章 人生的目的
第十二章 命运与因果报应
第十三章 人生的考验
第十四章 苦恼与憎恨
第三部分 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第十五章 逆境
第十六章 情与理
第十七章 勤劳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第二十章 知足之道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路
第一章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第二章 宇宙
第三章 心智
第四章 造物主
第五章 欲望
第六章 意识与灵魂
第七章 科学
书名: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的哲学
著者:【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
编辑推荐
他,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他就是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总结与精华。《IT经理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张鹏,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倾情推荐!
京瓷公司的发展规模如此之大,它之所以没有丧失企业家的精神,是因为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渗透到了组织内部。
——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著名学者季羡林稻盛和夫先生对“人为什么活着”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在于他告诉了人们他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恪守的信念是什么。我相信大家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信念是怎样从一种个人价值观转移为另一种企业家精神,进而让大家从如何做人领悟到如何做企业的真谛。
——《IT经理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张鹏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其实,正如稻盛和夫在本书中竭力阐发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本书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心灵读本,是企业家的人生与经营指导书。
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总结与精华。全书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他与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他也是“四圣”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京瓷)和日本第二电电株式会社(KDDI)。前者在精密陶瓷零部件、电子元件、半导体零件、光学器材、通信终端设备、数码信息处理设备、环保能源设备等领域是屈指可数的综合性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后者为日本第二大电话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从事电话服务的民营企业。稻盛和夫现任京瓷和第二电电名誉会长。
推荐序一
从一种个人价值观到一种企业家精神
《IT经理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 张鹏
——读《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的哲学》我对于稻盛和夫先生最初的了解,是源于日本企业界“经营四圣”的说法。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是公认的日本战后最卓越的四位企业家,而稻盛和夫是四位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
稻盛和夫先生不仅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还是日本非常著名的企业思想家,其创立的“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汲取了佛家文化的营养,在日本经济界、经营理论界影响颇深。
说实话,早年间由于并没有深入了解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我在“敬天爱人”这四个字中很难感觉到震撼和收获,总感觉无非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和“以客户为中心”这种耳熟能详的口号而已。但是,在有机会更深入接触其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之后,我发现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对当今中国企业界甚至中国社会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30周年,而这一年在中国商业界和整个社会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有着强烈的总结性意味。特别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几乎瞬间摧毁了众多曾经被看做是“中国优秀企业代表”的企业和“中国优秀企业家典范”的企业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而2008年则让这个群体的力量在一个令人担心的层面展现出来。人们开始关心他们的价值观甚至信仰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些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企业家们的“永恒动力和终极目标”,不仅仅会决定企业的成败,也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刘斯奋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文化是一种现世文化,没有恒定的全民宗教信仰,没有安定灵魂的彼岸世界,没有一套由上帝掌握着的先验天条,只有由现世哲人构筑的一套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一旦时移世易,社会形态发生剧变,就会随同发生坍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所有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持否定态度,而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灵魂彼岸”的废弃,也让心中失去了“终极约束”——不管这是因为失去了敬畏,还是因为失去了希望。
在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财富和金钱,更取决于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精英群体坚守的精神和信仰。而且,后者更是前者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支撑点。
如同稻盛和夫先生所认为的,企业经营者的人性、人格对企业的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展开很好的经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这种受东方佛学文化影响颇深的观点,恰恰与西方文化中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异曲同工。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曾经指出过信仰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一个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而欧洲新教改革带来的勤奋、诚信,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在中世纪末期适时出现并成为“终极约束”,帮助西方酝酿出了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这种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很长时间来恰恰被片面的唯物主义所忽视。
在今天的社会里,宗教的影响力已经比几百年前大大衰落,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但是如果人类的信仰也随之衰落和崩溃那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稻盛和夫先生对“人为什么活着”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他不是在宣扬某种宗教,而是在告诉人们他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恪守的信念是什么。我相信大家从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信念是怎样从一种个人价值观转移为另一种企业家精神,进而让大家从如何做人领悟到如何做企业的真谛。
当然,我个人也并不是完全认同稻盛和夫先生的所有观点,但是我非常认同其把企业和人的成就看做是人性光辉闪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这种价值观在任何的宗教和信仰体系中都是被共识的。
我坚信,真理可以被不同的方式来表述,你信奉哪种表述方式并不重要。就如同当今的中国并不需要某种宗教和或者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只要开始认真思考 “自己为什么活着”,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推荐序二
人生的格局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 主任 王育琨
曾经读过许多企业家的传记,书中所描绘的他们在奋斗中的谦虚、坚韧与执著,一次次打动了我们。可是,在成功之后,他们除了不厌其烦地在那里述说那些成功的往事,常常很难再有更深入的主题——他们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中不能自拔。
而稻盛和夫,则是少有的能够把主题深化的商业领袖。
稻盛和夫在四十余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并把个人的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他退休后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的财富——提升心智。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才使他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他在新著《人为什么活着》中这样写道:“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有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
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在书中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其实,正如稻盛和夫在本书中竭力阐发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
让我们回想一下,2008年,黄光裕、牛根生等遭逢困境的企业家,其实都是在成功中折戟沉沙的。挫折和失败,打不倒他们,而唯有成功可以葬送他们!黄光裕的滑铁卢,不是个案。他代表了中外一大批企业家的走向。在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之后,他们忘记了当初打天下的武器——如履薄冰的敬畏和开放头脑的谦虚。这些最可宝贵的东西,被他们一股脑儿丢到了九霄云外,而自以为是的恶魔开始吞噬了他们的心智。
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
俯瞰受苦中的中国一线企业家,我内心焦急万分。他们总是在成功的当下,忘了谦虚,态度开始变得傲慢,开始目空一切。他们只想留下更成功、更幸运的欲望,并且任凭欲望肆意膨胀。但是,一旦失去了谦虚和努力,也就失去了支撑自己成功的支点,也因而走向最终的没落和衰退。他们有着高远的志向,却唯独没有“大义”。所以,尽管他们的企业帝国已经看上去很雄伟了,可就是缺乏了大的格局——他们遭遇的是格局的困境。
大义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志向”主要是指个人目标,“大义”则是指对共生的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的事物。企业家把企业做大以后,如果延续此前的小志向,就很难把公司带进大的格局。如果成功以后能够时刻用“大义”来鼓舞自己和激励员工,就可以激发出真正的勇气,这股勇气能够使自己和团队拥有无与伦比的“地头力”。
地头力,是稻盛和夫没有明确使用的词汇,却是他的一贯思想和逻辑的起点。地头力是一种在田间地头往前拱的力量,是嫩芽破土而出的冲力。推而广之,就是在公司运作的一个个现场,清除掉所有那些教条和经验,能够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这种力量,依靠单纯的物质刺激不会经久,必须有一种大义来把握和驾驭。
稻盛和夫在企业的经营中,非常推崇“现场有神灵”和“答案永远在现场”。他真正意识到公司的成败与全员的地头力密切相关。在他看来,公司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股东的利润,也不是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他坚信,一个公司无论规模多大,只要建立起员工心有所属的平台或道场,就可以释放全体员工的地头力,公司才可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正是窥见了这个真理,他在京瓷建立了1000多个阿米巴组织,最大限度地取消官僚层级,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贴近工作现场,释放他们的地头力。
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大爱),这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始是一种责任自觉,是一种使命意识的发现或回归,而其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大爱,这也是新一轮自觉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才有了像稻盛和夫一样强者族群的出现。但令人堪忧的是,很多的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建立起自己人生和心灵的道场,还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进入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大爱)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
稻盛和夫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
1997年6月,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告诉他已经患上了胃癌。他没有一点恐惧,只是淡淡地回应:“喔,是癌症吗?”他听完医生的宣告,没事人似的,继续搭乘新干线火车到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为一批中小企业家作演讲,然后又跟一些学员喝了点酒交流意见,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样上床休息睡觉。
他知道,他的人格、精神、心智和意识体,已经成形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死亡也不能。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为什么只有京瓷能够一直保持成功?”
我总是这样回答:
“是由于它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将将之与员工共享。”
——稻盛和夫自述
在缔造京瓷的艰苦时期,稻盛和夫通过对工作和人生中各种疑问的自问自答,不断思索,进而产生了指导京瓷走向成功并保持基业长青的独特而深刻的经营哲学。
1.回到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
这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原点。稻盛和夫认为,任何经营行为都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符合做人的道理,随时都要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为标准来作出判断。
“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判断标准基于人类与生俱有的良心,衍生自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不要撒谎、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这些孩提时代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是大家所熟知、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生规范。
所以,在日常的判断或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作为必须遵守的判断标准。这样,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以心为本”的经营
“以心为本”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他说:“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
京瓷公司是从一个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信誉和业绩的街道小工厂起步的。当时,它所拥有的只是仅有的一点点技术和相互信赖的二十八名员工。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认识到,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因此,他决定“以心为本”来经营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不负众望,努力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图私利。之后,在创业中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依靠着这些坚实而又紧密相连的心性基础,依靠着这一简单执著的经营理念,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今天的京瓷。
“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归根结底是在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员不再是受支配的雇员,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3.共生循环思想
稻盛和夫提出的共生循环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在保持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人类与自然界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共存。他认为,在横向上,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在纵向上,人类对自然产品的利用必须控制在使其能够循环再生的范围内。基于此,稻盛和夫专门组织人制定了《京瓷环境宪章》,并积极致力于开发环保型产品。
4.制定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使命与愿景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明确经营企业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制定出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目标。
“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是京瓷事业的崇高目标。这个目标表明,京瓷追求的不是经营者个人的利益,而是全体员工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目标自然可以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并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5.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
稻盛和夫非常强调潜意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他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望实现时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即使客观上存在重重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这是使事业成功的原动力。他认为:“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但它们只能被那些有强烈目标意识的人所发现。”
在此基础上,稻盛和夫特别强调“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在制定新目标时,要给自己规划出一个超出现有水平的更高的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这一目标而倾尽全力。哪怕是看似“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现在的无能为力,而将来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应该相信自己的潜能在机会来临时一定可以唤醒和迸发出来。
6.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稻盛和夫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是由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
所谓能力,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资质;所谓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用0分至100分表示。因为是用乘法计算,所以和那些炫耀自己有能力而不努力的人比较,那些觉得自己能力平平、却比任何人都努力的人,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思维方式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指对待人生的态度,它的范围可以从正100分至负100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生、事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因此,在有能力和热情的同时,拥有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7.要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
为了实现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梦想和愿望多么高远,现实中的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实地重复简单的工作。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能是“每一天”的累积与“现在”的连续,只有努力,而且是“做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事业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你都要愿意付出努力,而且永不退缩。长远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心中时时都要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你不放弃,就不能算是失败。
8.不断创造新价值
稻盛和夫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创新。他认为,发展企业必须“创造新的需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同时,他把创新看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并把创新视为终身的习惯。他说:“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经常保持创造性的心态,还要经常引导部下寻求新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因为不经常引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个集团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如果领导者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足,整个集团就会不思进取,甚至退步。”
在稻盛看来,创新性还有另一种含义: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他认为,所谓的创造,并不仅仅是开发高新技术。不管是做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地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伟大的改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中产生的。
9.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
从京瓷初创时期开始,稻盛和夫就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为此,他独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即将公司组织分成一个个“阿米巴”小集体,并按照独立核算来经营这些“阿米巴”。在采用“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中,实行“单位效益时间核算”,这样,阿米巴设定的主要目标,不是人们常识中的“成本管理”,而是“附加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经营主体,阿米巴首先要多获得订单,在订单基础上进行生产时,做好计划,以最少的费用实现订单,以最少的费用创造最大的价值,结果就是“附加价值”最大化。由此,阿米巴通过明确责任,确保细节部分的透明性,形成了彻底检验效益的系统。
另外,在经营中稻盛和夫特别强调“按所需数量购买必需物品”。他认为,过度购买会成为滥用的根源,即使能够一时大量便宜地购进物品或原材料,但因为需要存货的仓库以及支付库存的费用,反而会增加额外的经费支出。必要之时购进必需之物,这一点非常重要。
稻盛和夫在接受《亚洲资本》的访问时,这样总结道:
“企业经营是一定需要哲学的。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目录】
第一部分 与宇宙意志相和谐
第一章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第二章 宇宙
第三章 心智
第四章 造物主
第五章 欲望
第六章 意识与灵魂
第七章 科学
第二部分 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第八章 人类的本性
第九章 自由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
第十一章 人生的目的
第十二章 命运与因果报应
第十三章 人生的考验
第十四章 苦恼与憎恨
第三部分 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第十五章 逆境
第十六章 情与理
第十七章 勤劳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第二十章 知足之道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路
附录 “敬天爱人”的由来与意义
第一章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无限重大的意义。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人类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吗?”
“在地球上降生、存活的意义何在?”
每当我被问到这类和人的核心价值有关的问题时,我必然如此回答:
“地球上……应该说整个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因为有必要存在而存在的,再怎么微小的东西也是如此。不只人类,包括其他宇宙万物,所有事物的存在也都有其一定的缘由,例如伫立在路旁的一株野草,或滚落在路边的一粒小石子,也都是有其必要才存在的。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其无限重大的意义。”
这样的回答并非只是单纯地从观念的角度来思考,由科学的领域来看也是如此。例如,构成宇宙的总能量总是不增不减、保持恒定,所谓“物质不灭定律”也可以证实我的立论。
当我们燃烧东西时,那个被烧的物质或许消失了,然而因燃烧而化为气体、烧完后剩下的残留物,以及产生的热能,这些质能的总和是不变的。总之,这个物质并非消失,而是在定量的范围内,转换变化成不同形状及模样的物质或能量罢了。
正因为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所以宇宙中无论体积多么小的东西,全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那些被大卡车弹出道路、掉进路旁水沟的小石子,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也是必要的存在。
遗漏了重量只有数百兆分之一克的微量物质,宇宙也可能因此失去平衡,所以世间并没有不必要的存在;只要某种物质存在,就是构成宇宙的必要物质,也就是一项必要的存在。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没有理由被放弃;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如果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宇宙的平衡便会因此遭到破坏。
宇宙之间还有一个现象:所有的存在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相对的关系中。更进一步说,因为其他的东西存在,所以自己存在;也因为自己存在,所以其他的东西存在。万物就是在相互的联系中建立“存在”这种现象的。
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我想,智慧已开、全盘了解真理的释迦牟尼,从完全开悟的境界捕捉到宇宙真相,才会有此说法。难道,远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知晓了现今先进科学方能证实的宇宙观吗?
物质的存在的确绝非偶然,都是因为必要而存在的;万物会降生在这个世界并在此存活的确绝非偶然,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存在而已。人类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因此,人类内在拥有的是远比“存在”更伟大的价值。
我认为,这也是人类可以为世界、为人类本身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总之,从广袤的宇宙来看,万物什么都无须做,光是存在就有它们的价值。何况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思考且能够自我磨炼的人类,一定可以产生比存在更高的价值,一定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而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可能性,能够为地球、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并且付诸执行。
如果人类不但想要征服自然,而且想要践踏其他生命,或是控制其他种族,那么终会导致日以继夜地争斗,这时候拥有智慧、知识、思考和心智的人类,反而变成了恐怖的存在。
如果人类只是存在,那也是符合宇宙之间的需要的。不过人类一旦心存不良,就会变成万恶之源。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双重特质,因此,如果人类想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心智、思考、智慧和理性等内在的品质。
接下来,我们转移一下话题的焦点,不妨就一个人的诞生是纯属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深入思考。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考,将使人类存在的价值更加明确、更加容易理解。例如,稻盛和夫这个人诞生、存活在这里,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现象?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举个A父亲与B母亲结合,生下C儿子的例子。B母亲排出的卵子与A父亲排出的精子,配对组合的可能数字大到让人头昏的地步,其中一种配对被选中了,于是诞生了C儿子。依据现代人的理性思考,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是:纯属偶然。
虽然结果看似偶然,但我还是比较认同这样的想法:人是因为必须被生下来,所以才会诞生的。其实我也深知,这样的说法必定会招致“无稽之谈”的驳斥,但是,如果说一个人的生存只是偶然的产物,则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存在岂不变得毫无意义?
“偶然之间被生下来”与“有没有被生下来都无所谓”的意思几乎一样,但是我觉得人类应该更有价值才对。
即使人类并不是真的那么有价值,既然被视为“必然”的存在,也应该将我等人类的价值稍微提高一点才是正确的。戴上“在必然的情况下出生”的高帽子,也带出生存的意义、意欲及使命等说法,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也认为,非要将这些思考绑在科学方法上去做解剖,简直是轻视人类价值的胡闹行为。
第二章 宇宙
已经开悟的圣贤,将这种现象称做“宇宙间遍布着爱”。换言之,道旁的一草一木或是一粒石子,里面皆存在着爱——亦即“宇宙意志”。
宇宙究竟为何物?
假如大至人类、小至草木对宇宙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存在,那么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疑问,才让所有的存在变成了真实的吧?这也是我接下来想提出的观点。
我生于现代,又是学理工出身,因此为了说服自己,凡事都是以科学的合理性为主轴进行思考的。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宇宙的形成主要是在一百五十亿年前,由粒子产生的大爆炸开始的。那次的宇宙爆炸被称为“宇宙大霹雳”,本来手可盈握的块状粒子,在经历超高压、超高温的大爆炸过程之后,不断膨胀而变成现在的宇宙。
把地球看成一个质量单位已经很庞大了,而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其质量竟是地球的三十三万倍;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有一千亿个;和银河系一样的银河在茫茫宇宙中早已无以计数。
广袤无垠的宇宙,其所具有的质量,可以说完全超乎人类的想象。但是它开始的时候却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粒子,时时刻刻不断膨胀而成今天的宇宙。这个宇宙,现在也还在膨胀之中。
形成宇宙的原始粒子有数十种,物理学界到目前还在研究,他们认为真正的原始粒子应该是可以聚合的。这种粒子聚合之后,最早形成的应该是氢原子。太阳的本体主要就是由氢原子组成的,内部的氢原子进行核融合,继而燃烧产生光与热。宇宙中由氢原子组成的星球不计其数。
宇宙大爆炸时,有些粒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了质子,有些粒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子,还有一些结合之后变成了中间子,通过中间子、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形成最原始的原子核。在这些原子核周围的粒子则形成电子,电子依轨道固定环绕原子核,于是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即氢原子。
接着,氢原子的原子核结合而产生核融合反应,而后产生了氦原子;同样的核融合反应不断进行,于是各种质量比较大的原子相继诞生,最后形成了目前的元素周期表。这是现代物理学界对于宇宙形成的说法。
我认为,我们不妨将这种宇宙形成的过程,视为一种“进化”。
提到进化,一般人都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为主,几乎没有人提及无生物(无生命物质)的进化,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通常都认为无生物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我认为,宇宙最初是始于剧烈的“无生物的进化”,之后才逐渐形成现状,这样的想法或许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种进化呢?换言之,为何大霹雳发生后,粒子不能维持原状,而结合生成质子、中子和中间子?以上物质又为何会结合成原子核?电子又为何非得环绕原子核而一起构成氢原子?最后,氢原子又为何会经由核融合反应再生成氦和之后的各类元素呢?……
面对这些问题,既成的意见不外乎“宇宙有其自然的法则”。换言之,由科学的角度来看,宇宙的生成发展是依循一定的“宇宙法则”而进行的。
就我的理解,与其认定宇宙有其法则,不如说宇宙间包罗万象的存在,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存在,而是随时朝着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流动着。也就是说,宇宙间有一股力量,不断将万物推向成长和发展的进化方向。总之,与其谈无生物的生存法则,不如思考宇宙间那股力量——能让万物诞生、繁衍、发展和进化的力量,这就是“宇宙的意志”。
为了能让大多数的读者了解,我试着用拟人法来描述,讨厌这种叙述方式的读者,不妨继续采信宇宙间有其既定的法则。
宇宙大爆炸之后,本来只有粒子存在的宇宙,开始出现各种原子,原子结合产生分子,分子再演变成构成宇宙的无机物质,接着内含生命的生物开始形成,于是宇宙拥有了像现代人类般高度进化的生物。我对于宇宙形成的理解是,从无机物到生物的进化,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发展,皆是在宇宙的法则和宇宙的意志下完成的。
宇宙的法则与意志促进了宇宙的进化。在进化中,粒子集结成原子、分子,之后形成高分子的多糖体、蛋白质,并构成DNA(脱氧核糖核酸)和所谓“生命”的物质体。生命产生之后,宇宙的进化依然持续进行,从未停歇。
就这样,促使所有的生物朝着发展方向前进的宇宙意志,存在于像我们一样的生物之中,也存在于石头之中。换言之,宇宙意志形同万物的本源。
已经开悟的圣贤,将这种现象称做“宇宙间遍布着爱”。换言之,道旁的一草一木或是一粒石子,里面皆存在着爱——亦即“宇宙意志”。
此外,释迦牟尼的教诲中也有“万般皆有佛性”的说法。
佛性指的是开悟的状态,换句话来说,就是真智、真如、真我,意即这种真智慧之源就存在于万物之中。佛教的另一支“天台宗”的教义也强调“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意思是无论山、川、草、木皆有佛性,万般皆佛。
日本研究*教的权威人士、已故的井筒俊彦先生,通过冥想、打坐,在进入接近入定的境界时,曾经这样描述:“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消失了,只留下自己依然存在的感觉。通过直觉,感觉到其实宇宙万物和自己是一体的存在……”
总之,个人的意识如果变得很细腻,由五官开始,某些感官的知觉就会消失。但是这种情况和熟睡并不一样,意识还是保持全然的清醒,当时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其他所有东西的存在,虽然可能无法以语言形容,但感觉是真实的。对这股促成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无以形容的力量,只有以“宇宙的意志”来代表吧!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所谓的宇宙意志,另外,宇宙意志与人类的死亡也有一定关系。
就现代医学的角度,判定死亡有三种定义: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及脑活动停止,但这三种定义都只是指肉体上的死亡。即使肉体毁灭,就存在的基本定义来看并非完全毁灭。我相信,只要宇宙的意志仍然存在,那么,肉体的死去,并不意味着个人真的已经死亡。
第三章 心智
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净化自己的意念。就此点而言,人生可以说是专门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直到出现所谓的精神医学,人类的“意识”才被医学界认知和承认。但是在意识被确认之前,有关“心智”的研究只在心理学领域出现,未曾纳入医学领域。例如,大多数人都认为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前人的说法是:“因为太担心,所以胃上开了口,这是无法避免的。”目前,医学界大多已经承认压力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这样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也是基于医学常识的改变。
事实上,即使不到胃溃疡的程度,多数人也经历过紧张、担心时,胃会隐隐抽痛的情况,医学上也曾出现在承受一周的压力后就导致胃穿孔的例子。
实际上,胃壁是人类内脏中最强韧的部位,因此能够忍受强烈胃酸的侵袭。然而如此强韧的胃,为何会轻易地被“担心”的情绪所破坏?理由在于“担心”这种意识,可以削弱胃壁防止胃酸侵蚀的抵抗力,导致胃部细胞被有如盐酸般强烈的胃酸所破坏。换句话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的说法是成立的。
此外,传言已故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因为担心经营问题,而担心到出现“血尿”的症状。可见不只是胃,人类身上拥有的数十兆细胞都可能因为意识而活络或衰败。尽管肉眼看不见意识,但是意识却拥有超强的影响力。因此,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利用新的疗法,也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来让病人自己提升体内的免疫力,借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所谓的“科学方法”虽然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标准方式,但是也仅限于物质文明下的科学。由于人类对精神医学(即意识和心智)的研究仍未臻完善,因此还无法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判断基准。故而,与我对谈时,对手难免会抛给我这样的结论:“稻盛先生,你提到意识,但是这并不符合科学,太奇怪了!”
然而意识并非完全与科学无关,曾有人在著作中强调,所有的现代化科学都是意识的产物。例如,因为有“想在空中飞翔”的念头,便形成了意识,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发明了飞机。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科学在最初时也是由意识衍生而来的。
我也认为,无论物质文明或科学的根本都来自于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是日本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曾说过:“所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然而在此之前却属于哲学的领域。”例如,伽利略的地球自转理论,起初提倡时引起基督教会激烈的排斥,一直到最后证实“地球的确是自转的”之前,这项事实仍然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哲学或信念而已,而并非科学。由此可证,“心智的作用”也就是意识的存在,才让万物开始运作。对人类而言,意识极其重要。
如此重要的“意识”,其定义是什么?
就生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意识、意志或思考都出自脑细胞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和意志。
话虽如此,但我也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只是从儿童发育的过程中,我曾观察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随着生物学上所描述的成长,孩子的脑细胞变得发达,也产生了智慧,接着能够像成人一样说话;但是有时候,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能够说出父母或周遭大人并未教给他们的事物或概念。这种少年老成的现象如果发生在不到三岁的小孩身上,父母通常会很惊讶,而这样的例子确非少见。
虽然我了解这可能被视为非科学的思考,但是根据以上的观察,我认为孩子们的成长除了依据脑细胞的发展学习知识之外,也有可能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东西”让孩子们说出了那些话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是根据脑细胞的指令,才会从嘴里吐出想说的话,但是偶尔也会因为“原本就存在的东西”给予脑细胞以刺激,而说出某些话,这样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存在的。
就算这种可能性存在,到底“原本就存在的东西”所指为何?我认为就像方才提及的,它就是形成人类根源的宇宙意志。在人类有轮回转世的前提下,我相信人类会承袭过去的经验和意识,这些过去的意识应该也是“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人类将自己承袭的经验和意识寄放在父亲、母亲的精子与卵子中,由于深深地潜藏于内部,表面上无法看出。然而有时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突然涌现的山泉水般汨汨流出,这也就是为何有些小孩能说出父母未曾教过的话。
这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说明“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等种种现象。人类自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累积经验,而脑细胞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反应这些经验。因为脑的作用,人类才有喜、怒、哀、乐的行为反应。
我想“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其实是来自过去累积的“原本就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承袭自前世的人格特质。当提出指责:“这样的行为不奇怪吗?”脑细胞的意识就产生反省:“糟了,大事不妙?”这不就是所谓的“良心的呵责”或“良心发现”吗?
我将宇宙意志和前生形成的人格,再加上此生获得的经验,总称为人的“意识体”,也就是灵体。人类的肉体毁灭——通常称为死亡的时候,人类的意识体才会脱离肉体。
当我往生迎接死亡时,如果被问到:“你此生到底有何作为?”我会如何回答?或许我可以说:“我创办了京瓷,是一个大企业。”然而如果人只有意识体而失去肉体时,这些东西根本不代表任何价值,就算拥有几千亿的财产,也不具备任何意义。
那么,什么才具有价值?我认为,是一个人此生所拥有的人格、人性、灵魂或意识体。因为只有这些东西不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我也认为,往生时能得到这样的风评:“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总之,我们为何生而为人?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此生提升自己身为人的品质。
也有人将“提升人性品质”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例如,“让心更单纯”、“让心更美”、“让心具有更丰富的思维”等,然而,我觉得有一种说法更恰当:“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人生:“人生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至于事业成败、罹患重病或健康与人生的关系将稍后讨论。总之,人生只是宇宙造物主赐给人类用来提升心智的修炼场,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修行道场,别无其他。而我们眼前这一世所经历的全数体验,也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利用种种不同的道具给予我们的训练而已。
例如,就创业者而言,没什么比事业上轨道、企业成长更令人期待了。但是我并不认为事业失败、让企业倒闭的人就代表其人生是失败的,而是造物主为了帮助个人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性,制造出很多穷苦潦倒的窘境,来考验人类能否在逆境中继续奋斗,并保持屹立不倒的意志。
虽然这样的考验都是基于造物主的爱,但是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打击时意志动摇或崩溃了,或许还有一些人竟致走上了自杀之路。当然一定也有一些人能勇于面对眼前的悲剧,接受现实,并通过披荆斩棘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
事实上,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造物主也会利用成功来考验人类。
例如,有些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造物主给予的功课,并借此观察人类如何去战胜二者带来的考验。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不能利用这个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海伦?凯勒身上背负着“盲、聋、哑”三层痛苦,照理说,她如果因此埋怨父母、命运甚至上帝都不为过。或许拥有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之中,也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悲鸣:“我又不曾做过坏事,为何会遭此厄运?”甚至因此含恨、抑郁而终。但是海伦?凯勒却在该怨恨的时候,完美地战胜了考验,并且用更大的爱心去照顾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从而在她的生命过程中塑造出伟大而完美的人格。
此外,如果你阅读过年轻残障作家乙武洋匡乙武洋匡,1976年出生,刚出生时,就被医生判定为“先天性四肢截断症”。后来,他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曾担任公务员,并积极到各地演讲,推动“无障碍空间与心灵”的公益活动。——译者注的著作《五体不满足》,一定会被乙武的阳光个性所吸引。他的父母足为典范,而他本人的灵魂更充满光芒。他面对任何情况都心存良善的意念,永远不服输地奋斗与努力。
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净化自己的意念。就此点而言,人生可以说是专门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释迦牟尼针对人生有“诸行无常”的教诲,意思是说,所有的东西是无法保持不变的,在千变万化中充满各种艰难的考验。鉴于此,他认为人生充满痛苦。
释迦牟尼所言的“苦”,包含的不只是前面提到的失败或苦难,也包括成功。因此就某种角度而言,成功也是一种苦难,人类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克服这种苦难。假若不能理解这层道理,即使成功了还是无法满足,而沉醉在无穷的欲望中,那才是人生中的大不幸!
第四章 造物主
宇宙间不可能因“毫无办法”而放弃进化。因为人类既可以朝造物主给予的方向进化,也可以朝自己的方向进化,其原动力则是“提升心智”的意识。
他的存在似乎只为考验人类,我想多数人把他称做神。日本人更有趣,所有神话中的造物者,包括促使国家诞生的人,都称之为神。
我不在意人们是否一定得将造物主称做神,但是据我了解,现代人似乎很难接受“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一位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说法。
于是,因人而异,有人宁可将其称之为“某种伟大的存在”。感觉上这样的称呼和一般人称呼的神——一个特定的神有所不同。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相信“不知道他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同时,也因为相信宇宙是由他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将造物主称为“某种伟大的存在”的人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位科学家,不过属于科学家之中的少数派——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会认为如此的假定并不符合科学的原则。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我们也很难说明宇宙的存在啊!
也就是说,宇宙间必定有某种东西存在,才能形成如此浩瀚的大宇宙!如果否定这个存在,只承认现有科学能证实的物质,我敢说,世界上多数、甚至一切东西都将变得无法理喻。
但是我口中的造物主也好,某些人口中“某种伟大的存在”也好,或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神也好,总之,这是一个对人类而言还很陌生的领域。
宇宙已经是实际的存在,大家也理解必定有某种东西创造了宇宙,但是到底谁是造物主?他居于何处?相貌如何?根本无人知晓。因此,我想,只要心中知道有这样一种存在也就够了。
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的确有些困难。
现代人用天文望远镜时时刻刻地观察宇宙,想一探究竟。然而,纵使人类能够了解宇宙的全貌,可是还是无法知晓宇宙的造物主到底是谁。就眼前来看,人类连宇宙都还不了解,更不可能了解造物主。总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人类无视宇宙之间有“某种伟大的存在”或所谓神的概念,或根本不承认它的存在,在此前提下也不可能解说宇宙的真相。
假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