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27年,年仅35岁的他就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那一年,生活中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除去自己的一身病痛外,姐姐家失火,姐夫欠下巨额高利贷卧轨自杀等等事情接踵而至。
7月24日,芥川龙之介在卧室服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公开发表的遗书,留下《给某旧友的手记》,其中写道:
“ 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芥川龙之介的忌日现在被称为“河童忌”。他选择在事业光辉灿烂的顶点而绝命,给后来日本作家们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
太宰治的自杀
《人间失格》曾连续几年高居图书畅销榜的前几名,其作者就是太宰治。
太宰治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身为富二代的他同时也是学霸,走上文学道路后一直把芥川龙之介当为偶像,并立志赢得“芥川奖”。
但是当他得知芥川自杀的消息后,整个人就变得几近疯狂。再加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太宰治的生活就被酗酒,吸毒,恋爱和自杀所充斥着,四者交替进行,而写作内容中也多是他怎样酗酒,吸毒,恋爱,自杀,如此坦率大胆的作品也是他被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太宰治一生曾尝试过5次自杀:和情人约好跳海自杀(情人死了自己却没死),吃安眠药自杀,上吊自杀都未遂,直到第五次,1948年的6月13日,他终于和女粉丝山崎富荣一起投水自尽成功了。
6.19日,二人的尸体被发现,那天也正是他的生日。
关于太宰治的自杀在文坛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死亡文学的代表,自杀是作品的主题也是其生活的归宿。还有人认为是女粉丝带动太宰治自杀的等等。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太宰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间失格》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
关于三岛由纪夫
战后派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1925年出生的三岛由纪夫从小就表现出了超高的文学天赋,15岁就能发表诗集。在他最躁狂的青年时期正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峰。他的民族主义情绪恶性膨胀,力图复活军国主义。
期间,相继发表《禁色》《夏子的冒险》以及《潮骚》等一系列作品,让他在日本文坛的声望越来越高。在1963年,1965年和1968年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却一次都没有折桂,这让他十分失望。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带领四个盾会会员闯入东京市谷自卫队驻地,绑架师团长后将上千名自卫队官兵组织起来发表演讲,要求大家和他一起发动兵变推翻现有宪法,恢复天皇的统治。
看着台上激昂的演讲,自卫队官兵们不为所动还不断发出嗤笑声。
沮丧的三岛由纪夫退回屋内,切腹自尽。
他先用短刀把自己的腹部切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直接就流了出来。随后,他一旁的“盾会”成员森田必胜用刀为三岛进行“介错”( 切腹仪式中帮助自杀者砍下头颅,目的是让他更快死亡)。但森田连砍三次,都没能砍下三岛的头颅。
疼痛难忍的三岛由纪夫试图咬舌自尽,还是失败了。最终另一名“盾会”成员古贺浩靖进行第四次“介错”终于成功。
三岛由纪夫的葬礼,有8200人参加,创造了迄今为止日本作家葬礼参加人数之最。
三岛由纪夫
关于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自杀是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
川端康成在日本荣获众多荣誉与奖项,但在获奖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自杀了。这个事件震惊了日本国内外新闻界和文学界,一个刚荣获诺奖的人为什么会自杀?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1972年4月16日,73岁的川端康成以散步为由离开家门,直至晚上家人还未等到川端康成的归来,于是才让助手去工作室寻找。
晚上9点45分,助手在卧室发现了川端康成躺在自己铺好的棉被上,身边有打开的威士忌和酒杯,嘴里喊着煤气管,自杀了。
川端康成
以上自杀的作家只是日本自杀人数中的寥寥,他们的自杀都有共同的特征:
时代特征下的产物
在日本自杀的作家还有很多,除去自身因素外,这与日本独有的文化特点相关。
近代日本是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处于这个时代的作家经常会与周边环境发生激烈的斗争和冲突,当这种冲突达到顶峰时,他们大多会选择自杀的极端手段。
可见,日本作家的自杀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是其对社会绝望的产物。
独特的死亡观
除了情场或者事业失意,想要摆脱苦痛这一原因而自杀。日本人骨子里对于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自杀在他们眼中或许是另一种永生,即把最光辉绚烂的时刻定格在了永恒。
作家们那种极度追求美和理想世界而过度敏感求而不得,最终以死为解脱。
风景优美的京都清水寺的某处断崖,颇得自杀人士的青睐。连死亡,他们都希望选一个美的地方。在传统的日本文化中,武士切腹更是一种荣耀的死法。所以,日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
作家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殊性
作家的思想本就比一般人更细腻,所以一旦现实和理想世界背道而驰,作家的精神就会比较苦闷。
当这种苦闷得不到排解,被敏感的内心无限放大,就会上升至绝望,从而导致自杀。也许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为某种世人无法理解的理想而殉道。
在日本作家看来,悲与美是相通的。他们很看重日本的物哀之美,死去的美感,就像樱花最美的时候是在其凋零,缓缓飘落之际。
他们赞扬物哀美,追求瞬间美,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编辑:可乐
图片来源: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