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我意外的是智能分析与结构化输出。以前整理会议纪要,得先把录音转成文字,再逐句读一遍,分出“决议”“ action items”“ 待跟进问题”,有时候碰到冗长的讨论,得花半小时才能理清楚逻辑。听脑AI的“结构化引擎”能自动做这件事——它会根据语音内容的语义、语气、关键词(比如“需要做”“负责”“ deadline”),把会议内容分成几个板块,甚至能自动提取“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这样的关键信息。比如上次项目推进会,老板说“张三,你负责下周把用户调研报告交给李四, deadline是下周五下午5点”,听脑AI会自动把这句话归到“action items”,并标注责任人“张三”、任务“提交用户调研报告”、接收人“李四”、 deadline“下周五17:00”。我当时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结构化纪要,真的觉得“这才是AI该做的事”。
还有实时协同功能,这是我们用下来最“香”的隐藏价值。以前开会时,记录员坐在旁边奋笔疾书,其他人看不到记录内容,等会后发纪要的时候,经常有人说“我没说过这句话”“当时的意思不是这样”。现在用听脑AI,所有人都能在电脑或手机上实时看到转写的内容,有问题可以马上纠正——比如上次市场部的同事说“我们需要增加线上推广预算”,AI转写成了“我们需要减少线上推广预算”,他立刻指出错误,AI马上修正了,避免了后续的误会。会后几分钟,大家就能拿到最终版纪要,再也不用反复核对了。
不是“减人”,是“解放人”: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价值重构
很多人问我:“你们用了AI,是不是把记录员裁了?”其实不是,我们公司的记录员岗位减少了60%,但这些同事都转到了更有价值的岗位。比如以前负责整理会议录音的小王,现在成了“会议分析专员”,他的工作是从AI生成的纪要中提炼关键问题(比如“用户对产品的核心需求是性价比”“研发进度滞后的原因是供应链问题”),然后同步给相关部门;以前负责销售客服录音整理的小李,现在成了“客户洞察专员”,他用听脑AI的“关键词统计”功能,分析客户通话中的高频词(比如“售后慢”“产品质量”),然后给产品团队提改进建议。用小王的话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像个‘录音笔’,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个‘问题解决者’。”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效率的量化提升。比如会议纪要生成效率,以前1小时录音需要3小时整理,现在AI只需5分钟生成初稿,记录员再花10分钟核对,总共15分钟,效率提升了70%;信息传递速度,以前纪要会后1-2天才能发出来,现在实时生成,会后5分钟就能同步,速度提高了90%;还有销售客服场景,以前整理100条通话录音需要2天,现在用听脑AI的“批量处理”功能,1小时就能完成,而且能自动生成“常见问题库”(比如“客户最关心的售后问题是退换货流程”),客服团队再也不用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升了。以前人工记录会有遗漏或偏差,比如“下个月推出新产品”可能被记成“下个季度推出新产品”,导致项目进度延误。现在用AI,只要语音清晰,转写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再加上实时核对,基本不会出错。比如上次我们要推出一款新产品,会议上确定“6月1日上线”,AI准确转写了这个日期,产品团队据此制定了推广计划,没有出现任何偏差。
从“会议”到“全场景”:AI的价值在于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
现在听脑AI已经成了我们公司的“基础设施”,除了会议,我们还把它用到了其他场景。比如教育培训——我们公司的内训课程,以前需要学员记笔记,现在用听脑AI的“课堂录音转笔记”功能,学员可以专注于听课,课后拿到结构化的笔记,里面有重点知识点、案例分析、课后作业,比自己记的更完整;还有内容创作——我们市场部做视频,以前生成字幕需要手动输入,现在用听脑AI的“视频字幕生成”功能,1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能自动识别口误(比如“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中的“最”字,AI会提醒“是否需要修改为‘更’以符合广告法”);还有销售客服——我们的销售团队用听脑AI分析客户通话录音,统计高频关键词(比如“价格”“售后”“功能”),然后调整销售策略(比如针对关心“售后”的客户,重点介绍我们的“3年质保”服务)。
我有时候会想,未来听脑AI还能做什么?比如制造业的车间会议,里面有机器噪音,以前记录很麻烦,听脑AI的“噪音抑制”功能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医疗行业的病例讨论,医生们用专业术语说话,AI可以自动转写并结构化输出“病例要点”“治疗方案”“注意事项”,这样后续整理病历就更方便了;还有远程办公场景,现在很多公司有远程团队,开会时用听脑AI的“多设备访问”功能,不管是电脑、手机还是平板,都能实时看到纪要,比视频会议的“字幕功能”好用多了。
结语:AI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从我们的使用体验来看,听脑AI的价值不是“替代人”,而是“辅助人”——它解决了人类不擅长的“长时间专注记录”“快速整理信息”“准确传递信息”等问题,让我们能专注于“思考”“分析”“创造”等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我们的CEO,以前开会时总担心记录不全,现在他能更专注于和大家讨论问题;我们的项目经理,以前总花时间整理纪要,现在能更专注于推进项目进度;我们的员工,以前总为“会议纪要分歧”头疼,现在能更专注于完成工作。
当然,听脑AI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时候遇到特别口语化的表达(比如“这个事吧,其实也不是不行”),它会转写成“这个事吧其实也不是不行”,缺少标点,读起来有点费劲;还有,对于一些行业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们公司的“算法优化迭代周期”),它需要提前导入术语库,否则会转写错误。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产品迭代解决的小问题,不影响它的核心价值。
最后,我想给正在考虑用AI提升效率的企业一点建议:不要只看“功能列表”,要看“场景适配性”。比如听脑AI之所以适合我们,是因为它覆盖了我们所有的语音处理场景(会议、培训、销售、内容创作),而且功能完整(实时转写、结构化输出、协同编辑、加密存储)。另外,要注重员工的参与感,比如我们在引入听脑AI的时候,让记录员、销售、市场等部门的同事一起参与测试,收集他们的反馈,这样产品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总之,AI不是“工具”,是“伙伴”——它能帮我们解决麻烦,提升效率,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更有意义。这也是我作为数字化转型顾问,最想告诉大家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用AI取代人”,而是“用AI赋能人”,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发布